冯久和 80高龄的寿山石雕大师冯久和戴着套袖坐在灯下,右手的搓刀利落地研磨着一块寿山石,嘴轻轻吹去绛红色的石粉,左手拿起来,就着灯光端详一会儿,换个角度,继续磨。这是2月11日下午,我在北京农展馆熙熙攘攘的“手艺”及“手艺人”中见到的瞬间。 一旁,69岁的老伴郑金莲“伶牙俐齿”地说,“从16岁学艺至今65年如一日,老人每天早晨4点多钟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刻刀刻几笔”。 “我是福州秀岭村人,1944年抗战期间,我辍学回乡,拜乡里的老艺人黄恒颂为师,在私人作坊里学寿山石雕。按照学徒的规矩,学了三年,送(师傅)了三年,这六年没有收入,很苦!”与老伴流利的普通话不同,老人说一口地道的福州“官白”,为了让我听懂,语速特意放得很慢。 冯久和自幼生活在乡村,耳濡目染大自然的横生情趣,心中植下了审美“范式”,擅长意境构思巧色利用成为其石雕艺术的个性,加上驰刀自如,冯久和创作的花果、群猪、飞禽等作品在题材、造型和技艺方面有开创性的突破。“油然之气,优美怡人,富于自然情趣,委婉细腻,耐人寻味”,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冯久和寿山石雕艺术专卷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专业评语。 学艺很苦的冯久和老人科班出身,从一而终,是寿山石雕艺术的名师和“学院派”,也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 由于寿山石雕身价高,在福建,寿山石雕艺人很多,但一般都作为谋生出路,好作品难得一见。上世纪70年代初,冯久和创作的寿山石雕巨作《花果累累》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一举成名,不仅为寿山石雕花果题材的大型作品开了先河,造型、刻工等方面至今堪称一流,推动了传统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这件作品被选作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封面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后又印成“寿山石雕”邮票发行,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赞扬它“是花卉、瓜果传统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花果累累》也是冯久和艺术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冯久和多次应邀出国参展和表演,作品《花果》、《欣欣向荣》、《丰产母猪》等不断获国家、省(部)各级奖励。1996年,冯久和的大型花果石雕《争艳》以人民币135万元卖出,创下了田黄石之外的寿山石雕最高价位。 不同于寻常“手艺人”,老人特别爱读书,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专门刊登关于其书房的图文――“东面的一排书柜里装满大量的文学艺术、故事传说、工艺美术等书籍。对面一排柜子里,装满各种石料、摆件、把件、挂件、印章,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可以告慰的是,作为寿山石雕最年长的国家级传承人,冯久和三代单传,儿孙都自幼习艺,拥有美术理论学习背景的孙子冯伟似乎甚得其道。 “石润色美寿山石,只在福建寿山乡两座相连的山上出产。石头是不能再生的,石块是越来越少,经过长期开采,资源基本枯竭了。资源枯竭,是寿山石雕身价暴涨的因素,也是寿山石雕艺人的心病。”血气方刚的冯伟说。一生与寿山石相伴始终的老人,不断地阻止家人叙述困难,但闻及此言,忧虑的眼神不言而喻。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324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手艺还在:可是石头却没了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