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寨星罗棋布,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的村落,在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上都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7部局公布的第一至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贵州有426个列入,位居全国第二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2013年5月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今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陈敏尔书记强调,要以高度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叫得更响、抓得更实,努力让传统村落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要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改造、特色产业培育“五项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合力。 传统村落在贵州文物保护系统工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国起步最早,广受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着手开展村寨调查并进行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公布《贵州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民族村寨,要加以保护。”这一时期的工作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典型民族村寨,为黔东南州的苗族和侗族村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及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和众多的传统村落得以保留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国际化视域。1995年,中国和挪威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对贵州省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拟筹建一种新型的文化机构——生态博物馆。至2005年,相继建成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2008年10月,在国家文物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在贵阳召开“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形成《贵阳建议》。2011年10月,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建立多彩贵州文化线路保护和利用体系。2013年,由贵州省文化厅和同济大学、法国文化部建筑遗产司共同主办的2013中法乡村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几年来,贵州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抢抓机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民间民族文艺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以及国内外NGO组织等机构在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人类学与民俗文化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中,以建设和转型生态(社区博物馆为重要抓手和载体,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对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简单的收集、整理、展示,到全面系统的保护、展示和传承。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立足乡村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反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建设了黎平地扪和堂安、印江合水、乌当渡寨生态博物馆,赫章海雀、雷山控拜、榕江大利、锦屏文斗、湄潭田家沟等一批文化主题鲜明的生态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中。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贵州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就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开展文化与环境资源等全面的调查与登录,对传统村落有系统性的认识。传统村落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文化遗产名录调查、村寨传统管理体制整理、村庄传统农业和手工技艺调查、地质地貌和水文等自然和环境资源调查、乡村文化传承人调查等。在此基础上,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社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与合理的需求评估,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要发挥政府多部门协调机制,认真研究并制定好《保护发展规划》,加大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试点先行,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参与的部门多,要充分发挥政府领导和牵头部门的协调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避免项目重复实施。制定好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研究和参与机制,编制好《保护发展规划》,发挥好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和本土专家的参与作用。在体制机制上敢于创新、探索和突破,使各块项目的实施更顺畅、优化和节约。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要集中力量推动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在本县(市、区扩大保护发展范围。 三是要突出村民参与和监督,培育社区组织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村民参与和监督的程度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实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在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六枝原则》中就强调:“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通过项目的实施,要将传统村落的社区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有意识地培养,最终达到自我管理、运行和发展的目标。 四是项目实施要考虑到运行和管理成本等因素,做到一次投入长久受益。以往乡村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考虑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导致很多好的惠及村民的项目无法运行而瘫痪。项目运作既要考虑实施成本,又要兼顾村民的管理和运行成本。比如,在榕江大利污水处理项目中,既考虑了用地不足和今后维护用水用电成本高的问题,又结合人居密集的现状,采取了小分散、大集中等处理方式。 五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传统村落保护必须有法可依,在我国没有一部能完整涵盖和完全适应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法律之前,应该依托于现有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止建设性破坏、盲目建设用地增减和环境破坏的发生。同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和条例规章。此外,要大力挖掘、制定“乡规民约”并弘扬其作用,发动村民成为自觉监督的重要力量。 六是要扩大宣传,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帮助,加强研究与合作。加大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协作,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文化及相关活动。发挥热爱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作用,集聚一批从事研究的人才。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项目。允许传统建筑在政府批准和监督下,以一定形式进入市场流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七是要结合村寨的文化、环境和生态资源实际,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提倡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成立合作社,打开市场通道。使原住村民在村落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平均收入,并提倡当地为原住村民提供多方面扶持或奖励补贴。开展传统村落乡土工艺队伍扶持,做好当地工艺文化记录、保留和传习,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手艺人出台相关支持措施。通过产业的扶持,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局面。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436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贵州实践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