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先秦就有了,用了几千年,一直到前些年,连式样都几乎没有变化。说变就变,似乎一下就没了。 燕舞牌收录机,改革开放肇兴时期一度是时髦青年招摇过市的随身物品、身份标示信号物。突然也成了博物馆展品了…… 乡村记忆,要靠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来不失忆,这是老物件的可悲,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老物件传承宝贵的乡村记忆 煤油灯、蓑衣、饮马槽、地瓜擦子、升斗、风箱……这些过去农村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即将或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潍坊安丘市辉渠镇,人们把这些过去农村常用的用具收集起来,建立了一座门类丰富、种类齐全的民俗博物馆——辉渠民俗博物馆。 馆长赵健介绍,博物馆利用原雹泉村小学改造建成,占地面积30余亩,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共分为五个馆:古文化陈列馆、辉渠历史文化名人馆、“丘南县”历史追溯馆、革命烈士馆、民俗陈列馆,陈展近两千件藏品。石磨、石碾、碌碡、掍子、墩轱轳子……镌刻着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人拉入旧时农村的记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物件有的已经成为人们印象中的东西,有的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被淘汰。民俗陈列馆可以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住那段历史的记忆。”赵健说。 2014年,山东省开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2015年6月,辉渠民俗博物馆所在的辉渠镇雹泉村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的美丽蝶变在距离潍坊临朐县城15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个小村落叫寨子崮。随着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不断加大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持和古村居的保护力度,老房子旧建筑被保存了下来。 寨子崮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房屋是北方典型的土坯房建筑,完整的院落内有北屋正房、西屋和东屋,院子中还有传统的土坯粮仓。现 存传统建筑(群)及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保持了良好传统区的活态性。 寨子崮村四面环山,村居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据介绍,以前寨子崮村农户经济来源以卖山楂、柿子等为主,2014年,寨子崮村被评为“好客山东最美村镇”,2015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传统的村居、古朴的民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慕名而来赏桃花、摘柿子、摄影、写生的人络绎不绝。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寨子崮村办起了农家乐,发展起了旅游观光采摘,村民收入不断增多。 原来又旧又老的房子,如今变成了财富和风景,还带来了收入,尝到“甜头”的寨子崮村村民,更加重视对老房子的保护和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持。 保护古建筑纳入村规民约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最西端,与济南章丘接壤。这里保留着山东民居典型的传统院落布局,一个大门进去,好几进院落,“庭院深深”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迁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间达到鼎盛,并于同一时期对祖村的旧建筑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园。 据李家疃村村支书邓永荣介绍,李家疃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包括“九门一庄”、亚元府、解元府等;传统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为数不少的栓马桩、上马石、旗杆石、石雕、砖雕、古井等。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对儿孙负责的坚定态度,李家疃村实施古村落保护计划。村两委将“任何人不准随意拆除、损毁古建筑,包括院的一切建筑物”纳入村规民约,研究制订了《李家疃村历史文物保护办法》,建立了文物保护档案,对32处历史建筑设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保护公示牌,组建了专门的保护队伍,定期巡查。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号召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村里每年还拿出专款,用于古建筑的修 缮保护。自1991年至今,全村所有古建筑均得到原址保护,未发生任何拆建行为,村里也多次出资对古民居进行修缮。 据介绍,李家疃古建筑群于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014年入选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同年,李家疃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50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寻找散落在乡村的记忆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