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红楼故事子刚牌林 焦晋林 清“红楼故事”子刚牌1987年出土于海淀区双榆树北里,现藏于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玉牌长4.9厘米,宽3.8厘米。玉质温润,有少许絮状白斑。牌面呈“亚”字形,四角略微呈弧方形,束腰处回收平齐,两边各有一乳丁突起,沿器边留有窗棂状边框,边框上缘雕蝙蝠纹和卷云纹,并有一个三角形穿,下缘雕兽面纹,兽鼻与眉毛连为一体,用双阴线表现兽眼。牌饰正面雕“黛玉葬花”图案,图中人物发髻高耸,身着右衽交领宽袖长裳,肩扛锄头,左手执锄柄,右手提花篮,回头侧望,表情伤感。牌饰背面阳刻双喜字。温润的玉料和细腻的做工相得益彰,处处体现着清代中期玉器制作的工艺特征。 一面刻图案、一面刻文字的玉牌系明代晚期苏州专诸巷玉工陆子刚首创,他将文人画内涵与玉料的质感相结合,创作出许多雅俗共赏的玉雕作品。陆子刚在雕琢玉牌时,经常用浅浮雕工艺在玉牌上直接作画。玉牌一面雕刻山水花鸟、人物故事,虽然图案是用琢玉工具碾制而成,但是仍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而在另一面雕刻应景诗文,笔法娴熟流畅,堪与名家书法作品媲美。将中国的书画艺术表现在玉牌的正反两面,加之以富有情调的边缘装饰,使小小的玉牌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提高了玉器作品的艺术性。这种玉牌在当时的市场上就与唐寅的书画作品相提并论,可见其珍贵程度。因其市场价格不菲,后世多模仿制作这种玉牌,并将此类玉牌泛称为“子刚牌”。海淀区出土的这件玉牌即属于清代模仿“子刚牌”的形式而制作的,不过无论是加工工艺还是题材特点,已经与明代的子刚牌有了很大的不同。 “子刚”款玉器的出土实物非常少见,在考古发现中最为重要的实物当属1962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黑舍里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明白玉环把带盖子刚款樽”。樽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白玉质地,局部有暗绺及糖色。直筒腹,平底,三兽首形足。盖面弧凸,有绞丝纹边饰平顶涡纹钮。盖上饰兽面纹和云龙纹,等距离圆雕三只昂首卧兽。器表以勾云纹为地,隐起图案化的蟠螭凤鸟纹。樽身一侧附象鼻环形把,把下有剔地阳文篆书款“子刚”二字。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乾隆年间。这件反映《红楼梦》故事的玉器至少传递给我们以下两个信息:一是出土这件玉器的墓葬中还同时出土了不少其他玉器和金银器等贵重陪葬品,由此推断,这件玉器的主人应该属于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庶阶层。进而可知,《红楼梦》在当时的上层人士中流传得比较广泛。二是《红楼梦》这部著作与玉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其原名即为《石头记》,整个故事即由女娲补天所产生的“通灵宝玉”而起,书中有关玉文化的情节比比皆是。而这件子刚牌将《红楼梦》故事与莹润的玉料相结合,恰恰是将红楼玉文化生活化的例证,由此也为探讨当时社会的红楼情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556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玉器欣赏:清红楼故事子刚牌(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