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达先生为中国玉器泰斗、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他在今年8月推出汇聚其毕生鉴玉经验的著作《中国古玉辨伪》。 杨伯达著作《中国古玉辨伪》。 杨伯达先生是大陆玉器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提出的“玉灵魂、金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等观点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基因。而《中国古玉辨伪》一书是作者五十多年故宫文物浸染所形成的辨伪经验总结。它先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国历代古玉特征和时代风格,并结合文献资料了解历代作伪方法,提出从玉材、沁、刀工、形纹、铭款等入手的辨伪方法。在书中,作者将收集自故宫博物院的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相信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淡定面对“捡漏”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 《中国古玉辨伪》一书部分内容导读 宏观篇 古玉辨伪是独立的经验辨证系统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学 中国玉文化学是一门从文化学角度来梳理长达万余年古玉器史的崭新学科,是阐明玉文化基因及其古玉社会功能、艺术特色及其玉器形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的学科,也是一门融会多种学科的综合学术体系。中国玉文化学是古玉辨伪时必须首先掌握的宏观知识。 中国玉文化学涉及古玉辨伪的宏观课题,包括中国玉文化基因、中国玉文化史论、史前玉文化巫・玉・神模式论、史前玉文化板块论、玉宝物观、玉瑞器分化论、玉德论、玉器艺术方法论、玉器时代风格论等。在此,我着重就与古玉辨伪有联系的几个课题作扼要介绍。 中国玉文化基因 中国玉器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地发展,是受其文化基因支撑的。 玉文化基因首先来自玉。远古人在取玉打造、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对玉的质地、色正、油光等物理性能逐渐认识和积累,并引起美的感受,便取之用以制造装饰用器。这种由个体行为走上群体意识的行为,无外乎实用与美观这两个要素的推动,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客观需求。对此,我们仅就一种能够事神、通神的人物――巫,来略作说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在距今5000年之前,巫以玉事神的事实已由东部九省区史前遗址出土玉器证实,并在距今4500-4000年时期,从我国东部地区扩散到各地。这是玉从美学基因升华到神学层面,从矿物性、物理性上升为文化性、观念性的崭新阶段。而在这一阶段,这种现象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并无存在的普遍性。相信在那个时期,巫以玉事神已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编辑推荐: 中国古玉种类很多,收藏者识别有较大难度。看一件古玉是断定玉时代的重要依据。本书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介绍了古玉的相关知识,并分时期对古玉的真伪特征、识别方法、古玉鉴定的一般方法,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582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杨伯达著作中国古玉辨伪导读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