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一隅 北京 理由 意境是中国艺术一种特有的追求,也是中国美学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框架。 魏晋六朝的美学杰作《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透露出“意境”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古代文人谈到意境时,往往链接着下面的语汇――象外之意,韵外之致,境生象外,象尽意不尽,笔不周而意周……当代画家吴冠中也说:“绘画的视觉美感中潜伏着意境美。” 问题是,既然意境这样美妙,为何不多多用于玉雕呢?玉雕作品也能表达意境吗? 坦率地说,在玉雕中表现意境确有难度。以往谈意境,都是到唐诗宋词或名家绘画中去寻找意境,在玉雕中谈及意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片空白。 近代美学先行者宗白华先生曾举王安石的一首诗为例谈意境: 杨柳鸣蜩绿暗, 菏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尽抒惆怅之情。“暗绿”和“红酣”犹如两幅色彩浓丽的特写画面,“三十六陂春水”则是俯瞰由近向远推进的镜头。最后的“白头相见江南”是一句饱含欣喜、悲怆和失落无奈的万千感慨,无尽的意味向着画面之外延伸,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虽好,亦止于诗,在玉雕中如何表现这般意境呢? 众所周知,软玉并不软,它的硬度与被称为硬玉的翡翠几近相似,它的色泽又是大自然的先天条件而决定。坚硬的材质,单纯的色调,有限的空间,即使可以写景也难于写情。再如元诗中“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这样的好句子,其“微有”与“无声”对于玉雕来说似乎无计可施。 玉雕艺术既不能像诗歌那样有流动着韵律和节奏之美,也不能像绘画那样淋漓尽致地挥洒色彩,更不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传递大量信息。甚至以玉雕天然材料的珍稀性,即使比较雕塑艺术,玉雕作品的体量也小得可怜,因此,玉雕艺术这个底相决定了优秀玉雕作品需具备两项最基本而又矛盾的要素:第一,万取一收的直观性;第二,意在象外的蕴籍性。 先来说“万取一收”。 因其小而无色且坚,玉雕艺术具有高度的凝练特点――在方寸之间,将作者的苦心孤旨以及修养、技巧、功力集中表达出来,犹如“万取一收”。以著名的“汉八刀”为例,八刀阴刻线,简洁,精准,爽利,明快,这也是玉雕艺术的最大看点――笔简神具。 再来说蕴籍性。在直觉美感的同时,玉雕作品还要经看,耐看,给人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也因此才具有收藏价值。不能一览无余,索然无味,要在漫长的收藏期间耐人品味。 缘此,玉雕需要向意境和意趣提升。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看看上海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大师翟倚卫对追求意境所做出的尝试。 在比例狭长的玉牌子上,用激流直下的线条,凌空飞溅的水花,烘托磅礴的气势,使人如闻深山幽谷的瀑布轰鸣,画虽无声境有声。 又如,用粉墙青瓦的近景剪裁出江南水塘的一隅,精致的楼阁敞开明窗,似有人凭窗酌饮,半弯小桥欲露还含,远方几叶渔舟闲泊,牵连着天边巧云,江南水乡的意趣盎然,画面虽窄而意境深远。 再如,用空灵的山川去表现月色皎洁,用象征意味的静物去表现朦胧细雨……还有一个题为《午睡时分》的牌子,近景是一只小猫的背影,次第展开层层静谧的画景,景中无人似有人,小小的玉牌笼罩着午睡的氛围。 这些作品,多层次,多平面,多景深,大比例留白,既保有玉质之美又起到画框的功能,使欣赏者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由此产生意趣与情趣的感受。美学中一些基本而精微的原理,被敏感的玉雕家扑捉在握。 玉雕艺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工艺的改进,这些作品超越了所谓“起地阳雕”的传统技法,在工艺上达到四至五个平面来营造深邃意境。 艺术上向前一小步的探索,往往预示着更宽阔的空间。可以说,在玉雕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是由工艺品向艺术品提升的标志性突破。玉,这种在材料意义上难以对付的尤物,完全不像以前理解的那么局限,它隐含着一个曲径通幽,山苍树秀,水活石润,意境深远又情感充沛的新天地,也在向艺术家和鉴赏家招着手。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583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当代玉雕如何表达意境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