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清区东侧虽然海拔不高但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坐落着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玉皇山。说这座山不起眼,是因在群山中它并不格外巍峨或者俊秀;说它特殊,是因为山上有座玉皇庙和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多珍贵碑刻。更特殊的是,大崮山村自发成立的“玉皇山文物保护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在山上,已经度过了十多个年头。 韩绍荣与文物保护队队员将损坏的石碑石刻重新修复。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摄 泉城济南,历史悠久。在这片几经兴衰的土地上,到底还留有哪些痕迹,来揭示曾经的存在呢?如何在现实中追寻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这不仅是济南专业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济南一群民间考古爱好者的关注和乐趣所在。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共同之处是对济南历史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责任。在长清区大崮山上,就有着这样一支自发的民间文物义务保护队伍,十年如一日守在深山看护着古人留下的庙宇碑刻。散落在济南各地、灿若星贝的历史文物也因为这些民间考古爱好者的坚守而得以留存。 大崮山上的两根龙柱文物 保护队修建的上山的348级台阶 在长清区东侧虽然海拔不高但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坐落着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玉皇山。说这座山不起眼,是因在群山中它并不格外巍峨或者俊秀;说它特殊,是因为山上有座玉皇庙和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多珍贵碑刻。更特殊的是,大崮山村自发成立的“玉皇山文物保护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在山上,已经度过了十多个年头。 深山中,藏着诸多古代碑刻文物的古庙 大崮山村是个有着3000多人的大村,村居围绕着玉皇山,除了玉皇山东面之外,山脚下四分之三的地方都是村居。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这些日子,山下的居民三三两两地上山进香,也就是这时,玉皇山上才迎来浓重的烟火气息。而平日里大多数时候,守候在山上的,除了文物保护队队长韩绍荣和偶尔上山的队员们,就是新近刚来的道士齐宗悟。 上山的那天正是大崮山村的集市,山脚下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在集市上买卖的村民。记者从后山上山,倒还清净,不知是远离污染源聚集的市区还是原本就是一个晴好天,从山脚下眺望蓝天一碧如洗。上山路的坡度并不大,是一条宽度3米左右的水泥路,初秋已过,山路两边的果实只剩下离得太远、攀山人够不到的小酸枣。只需十多分钟就来了到山顶,玉皇庙坐北朝南,门口香炉内还有不知何时村民进香冒出的袅袅青烟。一进山门的地方,韩绍荣和其他队员们用废弃的石块自制了一个小型花坛,万寿菊和江西腊迎着秋阳开得正艳。不大的院子里,两侧立着不少石碑,大多是明朝隆庆、正德年间的石碑。山门外面,一棵已逾千年的柏树从巨大的山石中顽强地伸出,显然,树身曾经遭到过破坏,不过依然没有影响到它的生存气度,似乎给玉皇庙擎起一方与世无争的道家净土。 “我就住在这边的小屋里。”韩绍荣指着庙宇西邻的两间小屋说。只见小屋门前一处简易炉灶,水壶上残留着重重的黑色灰烬,炉底还能依稀看出干枯的树枝杂物烧尽的灰烬。门口的小树上挂着玉米,屋内桌子上放着少量的白菜、干粮作为吃食。所谓傍山而居的清苦生活,也不过如此吧。十多年来,他带领队员们修葺石碑、重建山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后来,他索性常年住在山上,守候着山上这些珍贵的石碑文物。 十几年,固守在深山中的看山人 今年67岁的韩绍荣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头发胡子有了几分花白,因为常年住在山上,皮肤在山风的吹拂下十分粗糙,个头不高看起来却很壮实。漫山郁郁葱葱的柏树从中和灰黄、暗红的庙宇间,韩绍荣一件大红色的“工作服”显得格外扎眼,衣服背面写着“玉皇山文物保护队”的字样。“这是我们的‘队服’。”韩绍荣说,队员们人手一件,选择大红的颜色是为了醒目。□本报记者徐敏墙上贴着手写的文物保护队值班表记者张刚摄韩绍荣的家就住在山脚下的大崮山村里,孩子都已成家,家里就剩他和老伴一起生活。1998年,韩绍荣从莱钢退休后回到村里,村领导看到他有一定的号召和领导能力,就让韩绍荣牵头成立“护林队”,清理山上多年来无人打理丛生的杂草,收拾残破庙宇的破砖烂瓦,重新修葺庙宇。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庙宇间残存了很多古代碑刻,应该是重要的文物,于是韩绍荣写了份申请书,于2004年5月正式成立了“玉皇山文物保护队”。在此后的十多年间,韩绍荣带领队员们盖起了大殿、山门,重修了上山的台阶和后山的山路,玉皇山的面貌比起之前已经有了今非昔比的改观。 在韩绍荣住的小屋内东面的山墙上,贴着一张“大崮山文物保护队值班表”,显然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洗礼,大红的纸张颜色已经消退得十分浅淡。韩绍荣说,为了防止山上的文物被偷盗或者被破坏,保护队成立了值班表,每天安排两名队员值班,一周轮换一次。有额外的修缮工作时其他队员随时来帮忙。记者注意到,这张用毛笔在红纸书写的值班表上,有两三个名字已经被涂抹,韩绍荣说这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有队员退出了保护队,也有队员去世了。 崔其珍是为数很少的女队员之一,也已经年过六旬。早在十几年前,她的丈夫韩海师曾经是护林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和韩绍荣一样致力于玉皇山上的文物保护。11年前,韩海师在保护队成立之前的一个多月因心脏病去世,妻承夫志,崔其珍在后来的日子中加入到保护队中,继续丈夫未完的工作。年年月月时光飞逝,队员有进有出,在韩绍荣的带领下始终保持着30余人的规模,在深山中坚守着。 348级台阶逐级铺就,玉皇山上人气渐旺 从玉皇山山门前往山脚下眺望,十分陡峭的石阶让人心中打颤:好在山路两侧有护栏当作扶手。沿着台阶拾级而上,348级台阶每一级都是韩绍荣和队员们一块块石头抬上山铺就而成的。 “那时候,玉皇山就是杂草丛生的荒山,上山路是多年村民踩踏出来的土路。”说起重修上山路的情况,崔其珍感慨颇多,没有石头,他们就到处去找寻;若是有村民捐助,进展就能稍快一些;赶上有人捐钱,他们就买成铺路的石头。困难的是,铺就石路也需要技术,保护队只能请来工人砌石,为了省钱,抬石头搬水泥之类的打下手的活儿都是他们自己干。“一桶水泥60多斤,一天要拎50多趟。”崔其珍说,当时村里有些年轻人来帮忙,拎不了几桶就喊苦喊累放弃了,大多数都是年过半百的保护队队员们,像是愚公移山一样,历经三四年,终于修好了上山路。 如果车技好,可以沿着后山的水泥路开车上山。后山的上山路有一千米左右,坡度很缓和,重修之前每逢雨季,雨水冲刷后就几乎没了路,只能用小三轮车拉一些硬土重新铺。有一年韩绍荣他们在修路时,当地一家经营水泥的集团老板得知他们是义务劳动时,主动要求捐赠水泥修路。于是,水泥到位,韩绍荣和队员们兴奋地忙活起来。“三轮车往山上拉水泥,没法正方向行走,只能倒车上山。因为车斗里的水泥很稀,稍有坡度就往后淌,车尾一沉车头就翘了起来。”韩绍荣说,轻点的石头就一个人往上扛,七八十斤的就两个人抬,再重的就三四个人。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后山的水泥路也终于通车了。 “泰岳春祈归兴长,一方草木画增光。微垣德泽三春雨,柏府风威六月霜。掌握山河扶社稷,胸藏星斗焕文章。生民喜见丰年兆,满径松花带露香。”这首颇流露着诗人诗兴才华的七律刻在大殿前的石碑上,记载了当时有高官赏玩玉皇山的场景,并由时任县令的朱义刻在石碑上。韩绍荣说,这是山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石碑。院子内大多数石碑都是明朝年间,记载了本地时事等各种信息。最值钱的当属大殿前的两根龙柱,曾经有人出价十万一根收购,老韩说,这是文物,给多少钱也不能卖。 山上的小屋里,有时候会传出悠扬的乐器声,那是老韩在弹奏阮咸。令他欣慰的是,修葺仍在困难地进行中,但是玉皇山上却有了越来越重的烟火气息了。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586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济南深山庙宇中的文物保护队行走在责任与爱好之间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