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纪念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的陈独秀旧居完成腾退修缮,《新青年》编辑部重现光芒。(9月16日《光明日报》 一百年,说弹指一挥,太过容易,又是真切过往。以《青年杂志》在1915年9月15日的创刊为标志,近代以来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大幕,在1916年9月第二卷改以《新青年》为刊名,到1926年7月随着光荣的新使命的履行而停刊。《新青年》杂志对思想启蒙、精神解放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正在随着时代转换而不断被重新发现。作为《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陈独秀,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对陈独秀旧居的腾退和修缮,在《新青年》创刊百年这个时间点上完成,作为一种纪念和追怀,应该说正当其时、意义非凡。这样的行为,从整个过程来看,不仅得到了原居于此的六户居民的真心支持,而且有关部门也将其做了更具关联度的考量,作为凝结着珍贵历史内蕴的独秀旧居,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还原了“本来”样貌,也就具有了承担更多社会教育功能和历史铭记价值的空间。 往回上溯,《新青年》所开启的中国一代“新青年”的成长史,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被用来改造中国的进程史,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之后,越发清晰和珍贵。而一代又一代“新青年”,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当初所确立和奠基的伟大目标,而接力奋斗的历程,尤为让人们感念。作为独秀旧居,同时也是《新青年》编辑部,能够以更具现场感和文化品质的方式保存和再现,这无疑是让历史感和“新青年”们独有的锐气、大气得以延续、宕开的有效载体。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那一代“新青年”的音容笑貌、所思所想,通过这间“老房子”而得到具象化表达,那里面可能的陈列、资料和解说,也将尽可能真实地记录过往;而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化象征体,这间旧居的焕发新颜,也将使得整个街道、整个社区更多出一个历史情怀的凝结点、爱国主义的发散地,其久远的精神符号价值,也将超出一定的时空界域,而走向教科书式的经典样态。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腾退修缮之后,这里依然会承担必要的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功能。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如何让名人旧居呈现“活态”,是保护名人旧居的一个重要方面。名人旧居不必仅供“观瞻”而无法亲近,也可以让其与周边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由内而外的精神联系。比如陈独秀旧居,附近的老百姓能从中自如出入,能在这里继续过一种有品位、有内涵的文化生活,这也是对旧居生命力的有效维护。这一点,在名人旧居和古建保护中,其实是很值得研究和推广的。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640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独秀旧居换新颜古建保护需“独秀”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