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有文物收藏单位388家,其中291家为寺院,122家寺院在玉树州。玉树州的囊谦县就有70家寺院,平均海拔4200米,最高的海拔5200米,位置偏僻、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一支十几个人组成的普查队伍,有90后的年轻人,也有60多岁的老人家,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普查了囊谦县的60家寺院。 “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尕尔寺,一间简陋的“接待室”内,东主才让、黄春和、王亚宁、切嘎喇嘛、久美、益西卓玛、代吉措毛、达哇曲忠、仁青巴忠、达哇扎西、当求文德,桌前一字排开,熏炉、杵、钹、颅器、法螺……逐个进行文物认定、登记、称重、测量、电脑录入、拍照……这是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一支队伍,正在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走出“接待室”,映入眼帘的是茫茫青山,隐隐约约能看见山下崎岖的盘山路。尕尔寺位于囊谦县的高山之巅,海拔4200米,身体动作幅度稍大,就会有头疼、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虽然从县城到这里只有70公里的路程,但是道路崎岖,来回要一天的时间。 车,在颠簸的盘山路上行驶着,高山、流水、草甸、荒野,神秘又充满诱惑的高原对于普查队员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清晨迎着朝阳出发,中午糌粑和着清茶,晚上回到住地,深夜整理当天的普查数据,6月份以来,天天如此。 “这已经是囊谦县海拔相对较低,道路相对好走的寺院了。有时没有路,走的是河床,车爆胎,干粮吃完、饿肚子也是常有的”,普查队的领队周生胜一路上和记者分享着种种艰辛。“到了寺院,普查工作开始,每个人一下子都精神了,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我们知道,一旦下山后发现有文物登记不清晰,或照片拍摄不合格,就要重新返回寺院,这样成本会更高。” 尕尔寺的驻寺干部更求江才和寺民管会主任成林多杰,汉语并不是很流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就是:“积极响应文物普查,希望国家能协助保护寺院文物”。 “我愿意更多地发挥余热” “玉树州,民族、宗教文物较多,普查地点海拔高,对文物认定的专家在专业能力、少数民族语言掌握程度、身体状况等要求较高,多数青海省级文物认定专家又有年龄偏大、身体不适等情况,而州县两级专业力量又相对较薄弱。去年的一批专家就是因为海拔高,身体很难适应,玉树州的普查认定工作一度中断”,青海省普查办的负责人刘实民介绍。这位看起来清秀的“女汉子”已经在玉树州坚守了近两个月。“囊谦县是玉树州普查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省普查的重点难点,我们必须在8月底,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普查工作,才能使全省的普查顺利完成。”刘实民说。 青海省博物馆退休的王亚宁老师,63岁了,是文物认定专家,从6月起一直跟着普查队,走遍了囊谦县的每个有文物的寺院,大家都担心老人家的身体,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文物普查是件好事,我愿意更多地发挥余热”,老人说。 “即使是在海拔5200米的高山上,老人还是神情淡定,工作热情不减,认真鉴定每一个文物”,玉树州文物管理局副局长索南旦周说。可是,老人的“秘密”还是偶然间被一个队员知道了。老人家有胆囊炎,工作一天回来,晚上疼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就会找房间里有棱角的地方,用力靠一靠,缓解疼痛。他没有向普查队道出实情,实在是怕因为“小病”而被撤出队伍。 根据青海普查的情况,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调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东主才让和首都博物馆的黄春和两位专家来到玉树,支援文物认定工作。王亚宁老人家这才撤回了西宁,不过老人家又很快投入到果洛州的文物认定工作中。目前,北京的两位专家克服了种种困难,已经适应了高海拔的工作。 玉树州的另一支普查队伍,由尕玛冈森带队,在玉树市也进行着紧张有序的普查工作。 “我知道,这次文物普查是认真的” 在去多多寺的途中,像周生胜说的,记者也经历了车子爆胎。翻越4800米的高山,在颠簸的盘山路上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只是为了登记这个寺院的2件文物。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普查成本太高了,可这就是普查,就要一件都不能少。 “当我看到普查员们为了登记一两件文物,不辞千辛万苦,我知道这次普查是认真的”,切嘎喇嘛说。 切嘎喇嘛宁静而乐观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玉树州当头寺德高望重的僧人,曾做过寺管会的主任。作为文物认定专家,全程参与了囊谦县的普查工作。“一开始找到我,跟着普查队做文物认定工作的时候,我是有些疑虑的。看到他们对每个寺庙都是这样认真,我明白了,这次文物普查是真实实在推进的”,切嘎喇嘛说。 “玉树是藏民族集中区,也是全民信教区,区域环境比较原始,普查工作也要复杂些。我们借鉴了玉树灾后重建过程中吸纳相关人士参与的经验,彼此信任,便于工作。切嘎喇嘛,有修养,有学问,精通藏文和佛教戒律,有助于普查工作开展”,玉树州文物管理局局长索昂拉毛说,“切嘎喇嘛提出,要把普查期间省里给的生活补助补充进当头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普查中,切嘎喇嘛用的是自己的车,车子几次大修,都是自己出钱,加油也是。 “通过这次文物普查,觉得很多寺院文物安全存在隐患,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寺院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投入”,切嘎喇嘛说。 “能参加普查工作,是我们的福气” 文物认定专家尕玛图嘎说:“能参加普查工作,见识这么多难得一见得文物,是我们的福气。” 普查中,有的寺院开始只拿出了几件普通的文物,认定专家们细细打量,认真辨别,悉数着文物的名称、年代、质地、流传经历、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信息,其专业劲儿,令寺院信服了,拿出了更多珍贵的文物;有的寺院由于种种原因,不同意普查员进寺内普查,普查员就在寺外,烈日下,撑着伞,按着既定程序,逐个普查文物,其认真劲儿,令寺院信服了,把普查员请到了寺内;有的寺院白天有法事活动,普查员只能通宵普查,其吃苦劲儿,令寺院信服了,送来了热乎的早茶;有的寺院“文革”动乱时期把珍贵文物埋藏了起来,从未拿出来过,普查员来了,寺院把文物拿出来了,并在普查之前举行了特殊的仪式…… 在从扎摩寺返回的路上,看着车外不断向后退着的群山,刘实民回忆道,记得是在海西州的某个寺院,普查工作结束,已是傍晚,走出寺门,地上已是一层积雪,寂静苍茫中,寺里的晚课开始了,法号声和诵经声在山间回响,这时,所有的苦与累都已经忘却了…… 截至8月14日,玉树市已完成普查的收藏单位有19家,认定藏品1838件,其中认定为文物的有1370件,拍摄照片10359张。玉树州共完成111家收藏单位的普查,认定藏品7702件(套,其中认定为文物的4278件(套,拍摄照片29517张。 精心测算,任务倒排,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普查任务 就整个青海省的普查工作而言,省普查办根据省内各地气候环境、海拔高度、收藏单位之间距离、藏品数量以及认定专家专业所长等情况,以2015年年底为时间节点,精心测算工作量,进行任务倒排,制定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计划》。青海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董志强介绍说。 青海省将在2015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系统外普查认定和登录上传工作,在9月30日前完成系统内的信息采集和登录上传工作,将加强省州县三级审核力度,确保普查数据的安全和质量。 “塔尔寺是文物收藏最多的一处,将是下一步普查工作的重点,普查将分组进行,整合各市州普查办精兵强将和设备力量,集中开展工作。争取在12月底完成”,董志强说。 截至2015年7月,青海省普查办先后组织文物认定专家36人次、技术审核组成员43人次,历时11个月,行程31800公里,对全省八个市州的28个县的200家收藏单位(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活动场所193家开展普查认定、登记造册、拍摄和登录上传工作,已认定藏品7890件(套,登录上传文物信息57365条。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702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高原上的普查队——青海一普工作纪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