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王希孟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年少有为,主攻山水画,可称得上是中国绘画引史上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也许知道王希孟这个画家,或者知道他的《千里江山图》是我国的十大传世名画。可是《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唯一存世的一幅画,而且是在他十八岁那年创作出的,这一点也许鲜有人知。 北宋时期非常注重教育,在当时兴起了三次兴学高潮。画学、书学、算学、医学在当时称为“四学”。宋徽宗年间建立的专门培养学生画画的学校——画学,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官办的美术学校。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学徒,而那时他只有十多岁,学成后没有被分配到本该进的翰林图画院(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而是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只是承担抄帐、编目等书吏的活计。这或许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变命运,他只有屡屡作画呈献,引起徽宗的关注。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乃可造就之材,于是亲自教授。 在徽宗赵佶的亲自指点传授下,他的笔墨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技艺精进,所画画作也有了很大的超越。他主攻山水,作品罕见。在宋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幅精心之作《千里江山图》,可见其用工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也是为迎合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小画家满怀的欲求化作丈余丹青,尽在不言之中。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不幸的是,可能是王希孟劳累过度或体质羸弱,二十岁时就夭亡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欣赏 这幅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设色山水。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在山脚和半空露出绢本的底色,顿显阳光灿烂之感。全幅构图景象开阔,取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其构图属于北方山水画派的系列,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沿断崖,也是北方山景。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每个段落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许多局部均为一帧完整的大幅山水画立轴。画家将太行山雄伟壮观的山脉与江淮一带苍茫的水势和曲折的湾流融合为一体,纵览全图:群山涌动,恰似苍龙滚地;江河流淌,如同平镜映天。图中的台榭楼阁和桥亭、村落、寺观等建筑类型以及船舶等均十分丰富,与自然山川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视觉重点。画面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棚楼阁。人物活动以白粉点缀,颇为鲜明,如平江待渡、亭桥观流、轻舟荡漾、江上渔隐等,表现了北宋画家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画家的师承直接来自徽宗的写实观念,具体用色离不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传统手法,但较前人要清雅一些,在未染色之处微微露出画家受郭熙坡石画法的影响,如卷云皴、鬼脸皴等,显现出当时山水画主流风格的艺术作用。 这幅画作,如果硬要说出些缺陷来,那便是画家的艺术语言较为单一,线条尚欠勾勒之功,行笔细弱乏力,也许这是他身体羸弱的反映。由于画家生活经验积累有限,如满载货物的船舶吃水很浅,人物的活动尚缺乏组织。然而,瑕不掩瑜,这毕竟是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达到如此不凡的高度。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933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