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书法。清代刘墉是众所周知的政治家,除此之外他还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帖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书法艺术特点鲜明,以浑厚见长,因此他的书法早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他对书法理论更是有独到的见解,因此他的书法作品从当时到现在一直是人们竞相收藏的对象。 一、刘墉简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而独步当时。 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 刘墉工书,尤工小楷。有人赞其小楷,颇有插花美女援镜笑春之致,卷帘一顾,自成万态;列为“妙品”,推崇备至。其用笔重,用墨浓。结体大多是较扁平型的,较之瘦长型的清瘦秀媚不同,是重心降低,表现出沉静内敛的蓄势。骨力坚凝更从笔画中来,入锋洁净,行笔果断,回锋者多,从而筋力尽在画中。虽是蝇头小楷,却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整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人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 观山老师四尺竖幅书法作品《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观山老师四尺竖幅书法作品《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笔风大气、洒脱、气势恢宏、技法精熟、线条流畅、潇洒自如、内涵丰富。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寓意: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此幅作品挂在家中客厅相当不错,会让客人感受主人的高尚品质。同时用于收藏和馈赠亲友也是上等佳品。 二、刘墉书法成就 刘墉是著名书法家,是贴学之集大成者。与同时期的王文治、翁方刚和梁同书齐名,甚至被认为是“本朝书法之最”。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刘墉的时代正逢帖学衰微而碑学大兴,但是刘墉是专攻帖学的,以帖学起家,他的书法却被公认为是一代书家之冠,本朝书法之最,这一点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后来的碑学主将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刘墉的书法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范围者,把刘石庵的书法就推崇为帖学之大成。 三、刘墉书法的三个阶段 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到晚年则趋于平淡。对他的书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的妙处。刘墉善书,不随俗,初从赵孟頫、董其昌书法作品入手,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年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后来,他又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与当时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书法名家相应,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刘墉学习赵孟和董其昌。赵孟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最美,特点是“圆转遒丽”。董其昌也是一个习古之集大成者,他对赵孟佩服得五体投地。董其昌的作品都是“圆劲苍秀,兼有颜骨赵姿”。康熙皇帝很喜爱他的书法,所以一时朝野的书法都被他所笼罩,被捧得很热很高。刘墉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学习董其昌之风日盛的时代,他深受其影响,倾心学习之。在学董其昌的同时,兼学赵孟。他这时期作品的风格是“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 中年以后,刘墉书法受苏轼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是除二王以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苏轼是诗文大家,也是书画大家。其书法,尤擅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和杨凝式等,又自创新意。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勇于走自己的路,不怕别人非议。其书法特点是,用墨较浓,“如绵裹铁”,“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苏轼于宋熙宗七年(1074年)冬,由杭州调任密州。人们敬其德行,也爱其诗文、书画。他的书法作品广为流传,成为法贴,被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代代不息。当时作为诸城(宋属密州)人刘墉的书法,深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所以刘墉中年以后的作品是“笔力雄健,局势堂皇”。 晚年,刘墉转而学习碑版。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其实,刘墉对南朝的优秀碑版也认真学习。近人马宗霍在《岳楼笔谈》中有“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其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的记载,便是证明。通过对碑版的临习,刘墉的书法风格,则由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墉晚年的书法,多为别人的代笔。他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其中黄氏代笔最多。据传刘墉作品中,凡只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者,皆为代笔之作。 王兆祥四尺横幅书法作品《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出自于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紫气”寓为是一种祥瑞之气的象征。古时以此作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此幅作品可悬挂与任何室内场合。 四、刘墉书法理论和价值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他对书学有独到的见解,论书绝句三十首《学书偶成》,就是他的书法理论。他学书法,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学古不泥古。据说,他的学生戈仙舟,是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一次,戈仙舟拿着恩师的书法作品叫其岳翁看。翁方纲看后说:“去问你的恩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呢­”戈仙舟将此话转给恩师,刘墉便说:“我自成我书尔。去问你的岳翁,他的书法哪一笔是自己的呢­”从这件轶事可以看出,刘墉是“不受古人牢笼”,而要“超然独立”的。这正是他高于别人的地方。他的“我自成我书”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是一脉相承的。 刘墉书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优游养性的翰墨馀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气质结合在了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性情的理想方式。透过他那温集敦厚的书法风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温恭俭让、智圆行方的人格心态。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 刘墉的书法,不仅名重于当时,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他在世到现在,有很多人对其作品视若珍宝,争相收藏效法。 刘墉书法。关于名家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登录古玩收藏书法,古玩收藏书法签约多位书法名家,网站内名家书法作品众多,无论是欣赏装饰,还是收藏投资,以及送礼都有很合适的书法作品,选名家书法到古玩收藏字画商城,古玩收藏网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书画网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084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刘墉书法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