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缩釉形成的原理 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缩釉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通常,在达到瓷器的烧结温度时,釉料应该完全液化并流动均匀地覆盖表面。当釉溶化后,陶瓷的某些部位没被釉料覆盖导致了在烧成后的产品某些无釉部位。如果釉特别稠(粘度大,在烧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产品表面流动。在某些地方,釉料就会聚集成堆或有时会在釉面出现大量裂纹。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裂纹,只是釉料没有流动。当釉料由于表面张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动,釉料不能流动到的部位便显露出坯体,就会产生"缩釉"。有时当釉表面趋向于聚集或卷缩时,整个釉面层会裂成釉珠状。 形成缩釉的几个原因: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缩釉。 (1釉料干燥时收缩过大; (2釉料颗粒过细; (3釉层过厚; (4釉料熔融时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5釉料对坯体表面较弱的附着力; (6不正确地使用釉料; (7坯体方面的原因; (8烧成温度、烧成条件以及窑炉的气氛; (9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响; (10釉料的化学组成; (11坯釉之间的结合力; (12ZnO的影响。 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56896.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缩釉的评论